http://snowflakes.lookandfeel.com/
這是個可以讓人在flash上做剪紙的網頁,可惜沒辦法把flash抓下來用,希望這網暫別關了才好。XD
選flash右邊的「make your own snowflake」就可以開始了。
剪紙的技巧
1. 那把剪刀是假的,而且還妨礙視線,重點在剪刀中間的那一點,紅色的時候不能剪,綠色才能剪。
2. 剪的時候將綠點移到邊緣,點一下表示從這裡開始,將綠點移進紙張,再點一下表示第二點,這兩點間會連成一線,這線就代表你下一刀了!
3. 左邊邊緣、右邊邊緣、上面、下面的邊緣都可以剪。
4. 剪的過程可以按左邊的「undo」跟「redo」,就是上一步跟下一步,剪錯的話可以恢復。
5. 可以隨時按「preview flake」看看成果,想再繼續剪就按「cut some more」繼續剪。
6. 滿意的話可以按「save my flake」做儲存,輸入你的名字後按下「submit」,再選「download my flake」。
7. 「view image」會開網頁顯示你的成果,可以把網頁給別人看,也可以存下網頁上的圖檔。
8. 「download eps」則是存成photoshop可以用的檔,有需要的可以試試看。
網友的作品
我剪的雪花圖
2007年12月14日 星期五
桌上的地球_放上月亮
我試了一下XplanetControl,感覺上比xplanetBG還陽春很多,可能是我不會用吧.....
我本來也想在地球表面上加資訊,像是氣象、溫度、各地時間之類的,但是一旦這些資料放上去,整個地球就是一個「破壞美觀」!所以就放棄~
不過我倒是很想知道月亮的圓缺,xplanetBG有Multiple bodies(多重星體)的項目可以選,也就是可以同時顯示很多星球,所以乾脆放個月亮繞著地球轉吧!
多了個月亮在右下角,那是月亮的即時位置,圓缺也是即時的唷!(點圖可放大)
1. 下載月亮的表面圖 http://www.orbithangar.com/addonpics/MoonMap.jpg ,月亮夜間圖 http://www.funp.net/1856690 放到image資料夾裡。
2. 打開winXplanetBG的視窗(在系統列的地球上點兩下),切換到 Parameter的 settings 修改三個地方,
2.1 Radius 改為30
2.2 Misc. 的 Projection 改為 multiple bodies
2.3 Center 改為 580 跟 400
3. 切換到 Parameter 的 Xplanet Configuration
3.1 注意到目前的 Body 是 earth,也就是目前你設定的星體是地球的參數,將Magnify改為40,按一下右上邊的 Apply changes
3.2 將Body切換成moon,你會發現下面三格變成空白的,那是因為還沒給月亮指定圖的位置,在map的地方指定你剛剛存在image資料夾裡的MoonMap.jpg(不是上面那個網址直接貼啊!)
3.3 將Moon的Magnify改為40,按一下右上邊的 Apply changes
按一下左下角的 render now ,大功告成!按一下Minimize
有四個地方有興趣的人可以玩玩看
1. Parameter 的 setting 裡的 Radius 是指顯示多大範圍的星體,越大當然看的就越大,
2. Center 是主星體中心顯示在螢幕上的位置,我的顯示設定是1024x768,放中央的話就是512x284,所以可以知道我是放在右邊偏下方的位置,通常這邊比較不會有圖示干擾畫面。
3. Parameter 的 xplanet configuration 裡的 magnify 指的是星體的放大率,有興趣的可以同時調整 earth 跟 moon 的 magnify 還有 setting 裡的 radius,找出自己喜歡的組合大小。
4. Parameter 的 xplanet configuration 裡的 draw orbit 指的是畫軌道,就是星體的前進軌道,例如月亮繞地球轉就有一條軌道,打勾的話就會顯示出來一個橢圓的圈,月亮就是那樣前進的,不過......我看了是影響畫面,所以我沒勾,喜歡看的人可以勾起來,後面的Orbit color則是可以更換那條軌道的顏色。
=============================================================
選用Multiple bodies之後,原先背景的小星星會消失掉,這時候就得用Background去指定一個桌布,不然背景會變成全黑的(環保?)
這裡提供兩張桌布,點一下圖放大之後,再另存新檔到image資料夾裡,然後用background指定就可以了,記得background要打勾喔!
我本來也想在地球表面上加資訊,像是氣象、溫度、各地時間之類的,但是一旦這些資料放上去,整個地球就是一個「破壞美觀」!所以就放棄~
不過我倒是很想知道月亮的圓缺,xplanetBG有Multiple bodies(多重星體)的項目可以選,也就是可以同時顯示很多星球,所以乾脆放個月亮繞著地球轉吧!
多了個月亮在右下角,那是月亮的即時位置,圓缺也是即時的唷!(點圖可放大)
1. 下載月亮的表面圖 http://www.orbithangar.com/addonpics/MoonMap.jpg ,月亮夜間圖 http://www.funp.net/1856690 放到image資料夾裡。
2. 打開winXplanetBG的視窗(在系統列的地球上點兩下),切換到 Parameter的 settings 修改三個地方,
2.1 Radius 改為30
2.2 Misc. 的 Projection 改為 multiple bodies
2.3 Center 改為 580 跟 400
3. 切換到 Parameter 的 Xplanet Configuration
3.1 注意到目前的 Body 是 earth,也就是目前你設定的星體是地球的參數,將Magnify改為40,按一下右上邊的 Apply changes
3.2 將Body切換成moon,你會發現下面三格變成空白的,那是因為還沒給月亮指定圖的位置,在map的地方指定你剛剛存在image資料夾裡的MoonMap.jpg(不是上面那個網址直接貼啊!)
3.3 將Moon的Magnify改為40,按一下右上邊的 Apply changes
按一下左下角的 render now ,大功告成!按一下Minimize
有四個地方有興趣的人可以玩玩看
1. Parameter 的 setting 裡的 Radius 是指顯示多大範圍的星體,越大當然看的就越大,
2. Center 是主星體中心顯示在螢幕上的位置,我的顯示設定是1024x768,放中央的話就是512x284,所以可以知道我是放在右邊偏下方的位置,通常這邊比較不會有圖示干擾畫面。
3. Parameter 的 xplanet configuration 裡的 magnify 指的是星體的放大率,有興趣的可以同時調整 earth 跟 moon 的 magnify 還有 setting 裡的 radius,找出自己喜歡的組合大小。
4. Parameter 的 xplanet configuration 裡的 draw orbit 指的是畫軌道,就是星體的前進軌道,例如月亮繞地球轉就有一條軌道,打勾的話就會顯示出來一個橢圓的圈,月亮就是那樣前進的,不過......我看了是影響畫面,所以我沒勾,喜歡看的人可以勾起來,後面的Orbit color則是可以更換那條軌道的顏色。
=============================================================
選用Multiple bodies之後,原先背景的小星星會消失掉,這時候就得用Background去指定一個桌布,不然背景會變成全黑的(環保?)
這裡提供兩張桌布,點一下圖放大之後,再另存新檔到image資料夾裡,然後用background指定就可以了,記得background要打勾喔!
2007年12月10日 星期一
桌上的地球
早早之前玩過Google Earth,這東西真是有趣,當然GE還在持續發展、擴大,功能已經不是當初只有秀秀地球地貌而已了,不過我從之前就很想找一個「能夠在桌面上秀出氣象雲圖」的程式,一些外掛程式是有,但是都得先裝上主程式,然後啟動那個肥肥的程式,再起動他的外掛,看了就不爽,而且還是個浮動視窗,看起來就不討喜....
這幾天翻到了一個叫EarthView的程式,看起來就有意思,這程式用了定時換桌面的方式做了一個桌面上的地球,會隨時間改變光影,讓我感興趣的是他可以下載即時的雲圖,不過得是正版的,我也不是什麼善男信女,找個破解就來用了,不過他還是高招,要「詳細的雲圖」要帳號密碼登入,而且是每三小時更新一次,看了一下官網,這帳號還是每個月付費的,雖然一個月五塊美金不是什麼大錢,不過人就是貪,好在沒這帳號還是可以下載「大概樣子」的雲圖,每六小時一次,我原來想說就這樣吧....
今天又翻了翻網頁,發現原來有個免費的桌面地球!叫做Xplanet,說他是桌面地球其實不太好,因為他可以換成任何行星,不限於地球而已,不過最最重要的是!他可以即時更新相當詳細的衛星雲圖,而且是每兩小時一次!
這東西還是三大OS都有版本,最近沒啥玩Linux了,裝裝Windows版過過癮就ok了。
看看雲圖的位置,網頁上的是中央氣象局,跟桌面上的Xplanet是一樣的唷!(點圖可放大)
一、下載
主程式:http://prdownloads.sourceforge.net/xplanet/xplanet-1.2.0.zip
這主程式只是個文字介面的執行檔,要好操作需要一個圖形介面的程式。
UI操作:http://xplanet.dyndns.org/xplanet/winxplanetbg_1.1.3.68-2007.05.27_19.07.zip
二、安裝
直接將主程式跟UI操作介面解到同一個目錄下就可以了,這東西沒有所謂的「安裝」。
三、啟動
點兩下UI介面的執行檔:winXPlanetBG.exe
四、設定
這部份就複雜了,不過我實在懶得截圖,用說明的應該可以。
1.打開winXPlanetBG.exe之後會出現一個設定視窗,沒看到的話可以在系統列上出現的地球上按右鍵,選show Window。
2. Genenal
2.1 Appllication:這是要設定xplanet.exe的位置,如果不對就不能啟動主程式。
2.2 Start Xplanet every:這是設定多久換一次桌面,就是更新地球的光影圖像、雲層圖像的資料就是了,預設是600秒=10分鐘。
2.3 Check for clouds every:這是設定多久check雲層資料,因為雲層資料兩小時更新一次,所以不必設太長,兩小時是ok的。
2.4 winXPlanetBG at Startup:開機就啟動yes or no
2.5 Process priority:程序的優先權,normal就可以了。
2.6 Execute file before rendering:更新桌面之前要啟動什麼檔案,拿來做一些額外的程序,別理他是ok的。
2.7 除了第五項restore那個之外,其他的都選,都是有關啟動方面的設定,勾了ok的。
2.8 Configuration:記得設定好之後選Save config,或是另外儲存設定檔Save config as,要取出之前的設定檔就用Load config。
2.9 Check for Update:不知道這是主程式還是UI的更新檢查,不過可以過一段時間就按按看。
2.10 Render now:立刻重新對桌面圖像更新。
2.11 Check downloads:這是對任何設定好的下載做全面更新,包括衛星位置跟雲圖等。
2.12 minimize:縮小UI程式到系統列。
2.13 close:關掉UI程式,這會沒辦法定時更新桌面的地球資訊。
其他沒寫到的都不必理他。
3. Parameter:星球的顯示設定
3.1 Settings
3.1.1 Radius:地球顯示的距離,預設45大概剛好是桌面大小一顆地球,設大一點可以顯示一個地區。
3.1.2 Background:打勾之後,選一張桌面,會變成星球後方的底圖,如果沒成功,把圖copy到image資料夾底下,跟星球圖放在一起,圖的名稱盡量簡短,應該就可以了。
3.1.3 Viewpoint
3.1.3.1 Latitude:經度設25,這裡無法設小數點,可能是我不會設,不過也沒什麼必要。
3.1.3.2 Longitude:緯度設121。
3.1.4 Center:我設704x384,讓地球往右邊偏一點,預設512x384是在桌面正中間。
其他沒寫到的我認為沒必要去動,有興趣的可以試試看。
3.2 Xplanet Configuration:星球圖像設定
3.2.1 Apply changes:記得設定完,Render now之前,要按一下這個在右邊的鈕。
3.2.2 Images:這地方有三個圖檔,分別是星球日間圖、星球夜間圖、雲圖,下面會講下載位置。
其他沒必要動,除非你想看那個醜醜的衛星。記得按一下上方的Save config,這UI每一面的儲存設定都不在同一個位置,很遜的設計。
4. Download settings:下載設定
4.1 Cloud files:重點來了。
4.1.1 Web Address:
這裡有各種不同的下載點,
http://xplanet.sourceforge.net/clouds/clouds_2048.jpg
ftp://mirror.pacific.net.au/xplanet/clouds_2048.jpg
http://php.nctu.edu.tw/~ijliao/clouds_2048.jpg
ftp://ftp.iastate.edu/pub/xplanet/clouds_2048.jpg
http://xplanet.dyndns.org/clouds/clouds_2048.jpg
http://userpage.fu-berlin.de/~jml/clouds_2048.jpg
http://rcswww.urz.tu-dresden.de/~es179238/clouds_2048.jpg
http://myhome.hanafos.com/~ykim59/cloud_data/clouds_2048.jpg
http://user.chol.com/~winxplanet/cloud_data/clouds_2048.jpg
http://home.megapass.co.kr/~gitto88/cloud_data/clouds_2048.jpg
http://myhome.hanafos.com/~hyoungkee/cloud_data/clouds_2048.jpg
http://giga.forfun.net/clouds_2048.jpg
http://php.nctu.edu.tw/~ijliao/clouds_2048.jpg
http://www.wizabit.eclipse.co.uk/xplanet/files/mirror/clouds_2048.jpg
ftp://ftp.iastate.edu/pub/xplanet/clouds_2048.jpg
http://www.nmt.edu/~houdini/clouds_2048.jpg
推薦第一個最好,台灣那個反而跟中央氣象局顯示的不一樣....
4.2 download cloud file timer:設定時間下載雲圖,在下面的格子輸入時間,24小時制,我輸入了,
6:00
8:00
10:00
12:00
14:00
16:00
18:00
因為是上班電腦,配合上班時間就可以了。
其他的項目都不必更動。
5. Time Sync:有需要跟世界時間對時的可以選取,我是沒必要。
五、下載
雲圖給程式自動下載就可以了,那地球的圖想要換一個好看的,當然可以,而且還是高解析的!
http://flatplanet.sourceforge.net/maps/
他的natural是日間星球,night則是夜間的,把下載的圖放到主程式的image的資料夾裡,在UI的image裡去指定就可以了。
http://www.vterrain.org/Imagery/WholeEarth/index.html
這裡也有地球圖,不過不多的樣子。
對我而言,重要的是即時的衛星雲圖,當然好看的地球也是重點,這算是最符合我需要的了。
PS.他的運作方式是利用常駐的UI程式控制定時下載更新,然後啟動主程式進行桌面修改更換,所以平常只有UI程式常駐,大概是3mb的記憶體,不算大。每十分鐘更新的時候,主程式啟動大概佔用22mb記憶體三秒左右,更新完之後立刻釋放。
http://zopulee.googlepages.com/home
上面這個網址是我設定好的,直接拿去用就可以了,省的設定。
2007年8月29日 星期三
Ubuntu安裝(0)_事前準備
大部分使用者對Ubuntu的安裝,都會是從Live-CD開啟到桌面之後,執行桌面上的Install圖示,
有時候會遇到幾個問題,必須特別處理,例如:
1. live-cd選擇啟動桌面系統時,畫面一片黑?
這時就必須加上參數 noapic ,apic是一個管理程式....可以上網查到相關資料。=.="
2. 安裝時候必須注意grup位置。
就在分割設定之後,下面有個進階(advance)的選項,在(hda0,0)或是(sda0,0),
如果要自己設定,那最好自己記住放在那裡。
剩下應該沒什麼太大的問題。
接下來,在安裝ubuntu之前,最好先讓電腦連上網路,
如果是在IP分享器之後,或是DHCP可以自動上網的線路,只要網路卡有抓到就可以上線,
如果是pppoe,則需要打開終端機輸入 sudo pppoeconf,進行pppoe設定,
設定過程中,密碼的部份輸入時不會有 **** 出現。
先連上網的原因,是為了要讓安裝過程能夠針對中文設定自動下載套件,
不然的話得在安裝完之後,重新手動下載一次,麻煩~
個人推薦無論是什麼機器,都用ubuntu先安裝,再更改桌面系統成輕量級或重量級,
這樣可以沿用一些ubuntu下好用的程式,我直接灌過xubuntu,少了很多工具。
其他以後有想起再補充。
有時候會遇到幾個問題,必須特別處理,例如:
1. live-cd選擇啟動桌面系統時,畫面一片黑?
這時就必須加上參數 noapic ,apic是一個管理程式....可以上網查到相關資料。=.="
2. 安裝時候必須注意grup位置。
就在分割設定之後,下面有個進階(advance)的選項,在(hda0,0)或是(sda0,0),
如果要自己設定,那最好自己記住放在那裡。
剩下應該沒什麼太大的問題。
接下來,在安裝ubuntu之前,最好先讓電腦連上網路,
如果是在IP分享器之後,或是DHCP可以自動上網的線路,只要網路卡有抓到就可以上線,
如果是pppoe,則需要打開終端機輸入 sudo pppoeconf,進行pppoe設定,
設定過程中,密碼的部份輸入時不會有 **** 出現。
先連上網的原因,是為了要讓安裝過程能夠針對中文設定自動下載套件,
不然的話得在安裝完之後,重新手動下載一次,麻煩~
個人推薦無論是什麼機器,都用ubuntu先安裝,再更改桌面系統成輕量級或重量級,
這樣可以沿用一些ubuntu下好用的程式,我直接灌過xubuntu,少了很多工具。
其他以後有想起再補充。
Powered by ScribeFire.
2007年8月21日 星期二
Ubuntu安裝(1)_硬碟分割
Linux上的系統結構Windows有概念上的不同,
Linux的資料結構針對每個不同的應用領域,將資料獨立出來,
允許使用者利用硬碟分割來個別掛載,達到資料獨立的狀況,
以windows的作法來說,就是將「我的文件」之類的裝到C槽以外的槽,
這樣就不會因為windows重灌而遺失檔案,
但是Windows做不到將Windows本身的系統結構任意移動,
你不能將Windows分成三顆硬碟放,還要他能正常運作,
這表示當你系統的某一部分沒辦法運作的時候,重灌會是最快的方法。
Ubuntu的分割,對個人電腦使用,只要分割成三部份或是四部份就可以了,
一部分是 / ,這個根目錄包含了所有的結構樹,ubuntu的預設安裝就只有掛載 / ,
雖然個人電腦不必在意太多,但是一旦出問題,個人的檔案也難保留,
所以可以將 home 提出來另外給一個磁區,
這樣將來系統出問題需要重灌,也可以保留大部分使用者的設定跟檔案,
然後就是swap,雖然高手們說記憶體夠大其實swap不必設太大,
但是現在硬碟容量也非昔比,割大點放著也無礙,
再來可以多割一顆FAT32的磁區,FAT32是可以讓Linux跟windows共同存取的格式,
不過FAT32這一區並非必要,Linux有可以讀寫NTFS格式的套件,
而windows有可以讀取ext2的程式,再加上如果有隨身碟之類的外接式硬儲存裝置,
多割一區並非必要。
分割大小建議如下:
/ = 5GB ~ 6GB
SWAP = 2GB
HOME = 剩下全部
/ 並非會用到5GB以上,但是在Ubuntu大升級的時候,像是6.10升7.04,
會一次大量的下載非常多的相關套件,雖然安裝後會移除不必要的檔案,
但是在安裝前跟安裝中,大量的硬碟空間是必須的,
當然如果不怕麻煩的話,可以在大升級之前再做磁區大小的調整就好,
只是得負擔調整磁區大小所造成的可能檔案遺失或損毀,估計是划不來的。
Linux的資料結構針對每個不同的應用領域,將資料獨立出來,
允許使用者利用硬碟分割來個別掛載,達到資料獨立的狀況,
以windows的作法來說,就是將「我的文件」之類的裝到C槽以外的槽,
這樣就不會因為windows重灌而遺失檔案,
但是Windows做不到將Windows本身的系統結構任意移動,
你不能將Windows分成三顆硬碟放,還要他能正常運作,
這表示當你系統的某一部分沒辦法運作的時候,重灌會是最快的方法。
Ubuntu的分割,對個人電腦使用,只要分割成三部份或是四部份就可以了,
一部分是 / ,這個根目錄包含了所有的結構樹,ubuntu的預設安裝就只有掛載 / ,
雖然個人電腦不必在意太多,但是一旦出問題,個人的檔案也難保留,
所以可以將 home 提出來另外給一個磁區,
這樣將來系統出問題需要重灌,也可以保留大部分使用者的設定跟檔案,
然後就是swap,雖然高手們說記憶體夠大其實swap不必設太大,
但是現在硬碟容量也非昔比,割大點放著也無礙,
再來可以多割一顆FAT32的磁區,FAT32是可以讓Linux跟windows共同存取的格式,
不過FAT32這一區並非必要,Linux有可以讀寫NTFS格式的套件,
而windows有可以讀取ext2的程式,再加上如果有隨身碟之類的外接式硬儲存裝置,
多割一區並非必要。
分割大小建議如下:
/ = 5GB ~ 6GB
SWAP = 2GB
HOME = 剩下全部
/ 並非會用到5GB以上,但是在Ubuntu大升級的時候,像是6.10升7.04,
會一次大量的下載非常多的相關套件,雖然安裝後會移除不必要的檔案,
但是在安裝前跟安裝中,大量的硬碟空間是必須的,
當然如果不怕麻煩的話,可以在大升級之前再做磁區大小的調整就好,
只是得負擔調整磁區大小所造成的可能檔案遺失或損毀,估計是划不來的。
Powered by ScribeFire.
2007年6月30日 星期六
Ubuntu_硬碟調教
Linux上有很多需要使用者手動設定的地方,包括硬碟的調整,硬碟需要調整的地方包括了:傳輸的速率、buff大小、存取的模式...等等,過去都是要自己手動設定,但是隨著Linux個人桌面系統化,很多近期的系統也會自動進行最佳化設定,不過還是可以自己檢查,並且加一些沒有被加進去的項目。(以下似乎不適用SATA之後的傳輸模式,僅供IDE介面參考)
首先檢查且測試更改前硬碟的效能,最好登出桌面系統,在單純的文字模式底下測試,並且不要執行任何程式,這樣可以單純的測出硬碟的效率,
sudo hdparm -tT /dev/hdc(更改成你要測試的硬碟代號)
會出現像
參數 -d
這個參數開啟硬碟的DMA模式,目前的硬碟都有支援DMA,用 -d1 開了可以增加效率。
參數 -X(大寫)
這是DMA的傳輸模式設定,就是設定剛剛的PIO/DMA/UDMA你所記下最好的那個,假設是udma5,那就下參數 -X69 ,就可以打開硬碟的UDMA5模式,其他的模式設定如下,聽一個相對應的,
參數 -c
這是設定輸出入位元,
一般來說可選擇3當然是最好,所以下 -c3 ,
參數 -m
這就是設定MultiSect的數值,將剛剛你所看到的MaxMultiSect數值加到後面,我的是 -m16 ,
參數 -u
Wiki上的說明是「啟用 unmasking 之後,磁碟中斷時 Linux 便可取消其他中斷遮罩,讓系統同時進行類似的工作,應該能提升系統整體反應。」,而根據man hdparm的說法, -u 參數在一些特定的硬體會造成不良的影響,在舊的核心上也支援不良,不過目前真的很舊的硬體應該大家也很少用了,核心絕大部分人應該也是最新次新或是次次新,不會舊到哪裡去,所以就下 -u1 把他打開吧,
參數 -W
開啟寫入快取,有好無壞...應該吧.... -W1 打開,
整個下來就是
sudo hdparm -d1 -X69 -c3 -m16 -W1 /dev/hdc
然後再 sudo hdparm -tT /dev/hdc 測試看看有沒有比之前的快。
不過這樣每次開機之後就得自己手動打一次指令,所以我們把他加到 /etc/hdparm.conf 裡,
不知道哪裡聽來的,Ubuntu6.10還是7.04不再去讀hdparm.conf,不知道是不是真的....
如果hdparm -i有顯示UDMA,例如UDMA5,但是設定之後卻只是UDMA2或是沒變化,那可能就是主機板不支援這個模式,以下是對照表,拿主機板說明書參考看看。
首先檢查且測試更改前硬碟的效能,最好登出桌面系統,在單純的文字模式底下測試,並且不要執行任何程式,這樣可以單純的測出硬碟的效率,
sudo hdparm -tT /dev/hdc(更改成你要測試的硬碟代號)
會出現像
Timing cached reads: 1172 MB in 2.00 seconds = 586.08 MB/sec/dev/hdc:
Timing buffered disk reads: 160 MB in 3.01 seconds = 53.16 MB/sec
這樣的東西,紀錄一下這些數值,接著
sudo hdparm -i /dev/hda
出現的是/dev/hdc:重點在紅色的部份,MaxMultSec指的是你能用到的MultiSect的最大值,後面的就是你目前的數值,
Model=ST3802110A, FwRev=2AAA, SerialNo=3LR08MM0
Config={ HardSect NotMFM HdSw>15uSec Fixed DTR>10Mbs RotSpdTol>.5% }
RawCHS=16383/16/63, TrkSize=0, SectSize=0, ECCbytes=4
BuffType=unknown, BuffSize=2048kB, MaxMultSect=16, MultSect=16
CurCHS=16383/16/63, CurSects=16514064, LBA=yes, LBAsects=156301488
IORDY=on/off, tPIO={min:240,w/IORDY:120}, tDMA={min:120,rec:120}
PIO modes: pio0 pio1 pio2 pio3 pio4
DMA modes: mdma0 mdma1 mdma2
UDMA modes: udma0 udma1 udma2 udma3 udma4 *udma5
AdvancedPM=no WriteCache=enabled
Drive conforms to: Unspecified: ATA/ATAPI-1 ATA/ATAPI-2 ATA/ATAPI-3 ATA/ATAPI-4
ATA/ATAPI-5 ATA/ATAPI-6 ATA/ATAPI-7
* signifies the current active mode
而PIO/DMA/UDMA顯示的是你能用的傳輸模式,最下面最後面一個就是最佳的模式,把這兩個記下來,
然後開始進行調整~
參數 -d
這個參數開啟硬碟的DMA模式,目前的硬碟都有支援DMA,用 -d1 開了可以增加效率。
參數 -X(大寫)
這是DMA的傳輸模式設定,就是設定剛剛的PIO/DMA/UDMA你所記下最好的那個,假設是udma5,那就下參數 -X69 ,就可以打開硬碟的UDMA5模式,其他的模式設定如下,聽一個相對應的,
0 | 1 | 2 | 3 | 4 | 5 | |
---|---|---|---|---|---|---|
PIO | 08 | 09 | 10 | 11 | 12 | |
SDMA | 16 | 17 | 18 | |||
MDMA | 32 | 33 | 34 | |||
UDMA | 64 | 65 | 66 | 67 | 68 | 69 |
參數 -c
這是設定輸出入位元,
0 | 預設 16 位元 |
---|---|
1 | 32 位元 |
2 | 16 位元 |
3 | 32 位元 + sync |
參數 -m
這就是設定MultiSect的數值,將剛剛你所看到的MaxMultiSect數值加到後面,我的是 -m16 ,
參數 -u
Wiki上的說明是「啟用 unmasking 之後,磁碟中斷時 Linux 便可取消其他中斷遮罩,讓系統同時進行類似的工作,應該能提升系統整體反應。」,而根據man hdparm的說法, -u 參數在一些特定的硬體會造成不良的影響,在舊的核心上也支援不良,不過目前真的很舊的硬體應該大家也很少用了,核心絕大部分人應該也是最新次新或是次次新,不會舊到哪裡去,所以就下 -u1 把他打開吧,
參數 -W
開啟寫入快取,有好無壞...應該吧.... -W1 打開,
整個下來就是
sudo hdparm -d1 -X69 -c3 -m16 -W1 /dev/hdc
然後再 sudo hdparm -tT /dev/hdc 測試看看有沒有比之前的快。
不過這樣每次開機之後就得自己手動打一次指令,所以我們把他加到 /etc/hdparm.conf 裡,
/dev/hdc {我將指令加到 command_line 下,結果無效,不知道為什麼,不過我參照上方的設定說明,自己設定成上面的樣子就可以了,將你的硬碟都設定好,重開機就可以了。
mult_sect_io = 16
write_cache = on
dma = on
interrupt_unmask = on
io32_support = 3
transfer_mode = 69
}
不知道哪裡聽來的,Ubuntu6.10還是7.04不再去讀hdparm.conf,不知道是不是真的....
如果hdparm -i有顯示UDMA,例如UDMA5,但是設定之後卻只是UDMA2或是沒變化,那可能就是主機板不支援這個模式,以下是對照表,拿主機板說明書參考看看。
UDMA | ATA |
---|---|
0 | ATA 16 |
1 | ATA24 |
2 | ATA33 |
3 | ATA44 |
4 | ATA66 |
5 | ATA100 |
2007年6月22日 星期五
台灣的新聞媒體
我不看台灣的新聞已經有相當長的一段時間了,說不看也許太誇張了,應該說看的次數跟時間非常的少了,台灣的新聞或者說台灣的媒體給我的印象已經是非常的不專業,我沒有學過任何的新聞專業知識,但是我知道所謂的新聞就是以「客觀的角度去紀錄事件的發生然後呈現給大眾」,就像拍一張中正紀念堂/蔣公廟/民主紀念堂全景圖(他媽的真複雜),就一張照片,不應該有任何的文字去描述他,因為那才是一個真實,光是加上名字--中正紀念堂?蔣公廟?民主紀念堂?你哪一黨的?你哪個顏色的?事實就被扭曲了。
台灣的媒體全部都不專業!這是我堅定的信念,而且敢大聲說出來,100%確定的事實!
每天除了政治話題還有什麼?每天除了聳動還有什麼?每天除了讓人覺得自己活在擔驚受怕的世界裡還有什麼?
一個在台留學生對台灣媒體的看法,完全呈現了我對台灣媒體的印象。
Technorati Tags: 新聞
Powered by ScribeFire.
台灣的媒體全部都不專業!這是我堅定的信念,而且敢大聲說出來,100%確定的事實!
我不看新聞,應該說很少看,因為沒有該有的價值,就像想吃壽司我會存錢去壽司店吃,不太願意去買一盒99然後裏面每個壽司都跟拇指一樣大,沒有那個「壽司的價值」,台灣的媒體沒有媒體的價值,更可惡的是「他們是知道而且這麼做」。
每天除了政治話題還有什麼?每天除了聳動還有什麼?每天除了讓人覺得自己活在擔驚受怕的世界裡還有什麼?
一個在台留學生對台灣媒體的看法,完全呈現了我對台灣媒體的印象。
Technorati Tags: 新聞
Powered by ScribeFire.
2007年6月19日 星期二
13種加速Firefox的方法
在網址列打上 about:config
- network.http.pipelining : ture
- network.http.pipelining.maxrequests : 8
- network.http.proxy.pipelining : ture
- network.dns.disableIPv6 : ture
- content.interrupt.parsing : ture
- content.max.tokenizing.time : 2250000
- content.notify.interval : 750000
- content.notify.ontimer : ture
- content.notify.backoffcount : 5
- content.switch.threshold : 750000
- nglayout.initialpaint.delay : 0
- ui.submenuDelay : 0
- plugin.expose_full_path : ture
2007年6月15日 星期五
Autostitch
手機廣告有一款,好像是「老子說」那隻,說可以拍連續照片,
這種內建的功能在各種影像擷取硬體是不常見,但是軟體方面卻是發展一段時間了,
其中最簡單的應該就屬於Autostitch了。
這是英國哥倫比亞大學研究室的產品,根據他們的站上說明,已經有三款軟體運用到他們的技術,
但是他們在站上也放出了單獨的「縫圖軟體」,讓一般使用者能體會這種技術。
使用的方法很簡單,只要把要合成的圖都選起來,然後選擇完成就開始合成了,
在options裡還可以調整合成的解析度,唯一的缺點就是沒辦法自訂輸出的檔名吧。
有了這東西,無論是什麼樣的硬體拍照,只要在拍照的時候,為每一張連結圖的邊緣都留下重疊的部份,
Autostitch就能夠自動分析合成,相當方便好用!
這種內建的功能在各種影像擷取硬體是不常見,但是軟體方面卻是發展一段時間了,
其中最簡單的應該就屬於Autostitch了。
這是英國哥倫比亞大學研究室的產品,根據他們的站上說明,已經有三款軟體運用到他們的技術,
但是他們在站上也放出了單獨的「縫圖軟體」,讓一般使用者能體會這種技術。
使用的方法很簡單,只要把要合成的圖都選起來,然後選擇完成就開始合成了,
在options裡還可以調整合成的解析度,唯一的缺點就是沒辦法自訂輸出的檔名吧。
有了這東西,無論是什麼樣的硬體拍照,只要在拍照的時候,為每一張連結圖的邊緣都留下重疊的部份,
Autostitch就能夠自動分析合成,相當方便好用!
2007年6月10日 星期日
擴充套件
接觸到Firefox之後,對於陽春的IE6可以說是完全的拋棄了,
原因就在那一堆可以讓網頁閱覽器功能更便利更多功能的擴充套件,
再加上Firefox不如IE那麼受到悲慘世界的攻擊,安全性比較好,
讓我沒什麼理由再用IE,即使是IE7也一樣。
安裝Netscape 9之後,就是要安裝跟Firefox 2一樣的套件,用起來順手多了。
1.Adblock plus & Element Hiding Helper
這算是經典套件之一了,用來阻擋絕大部分的網頁廣告,包括一些彈出式的視窗廣告,通通檔下來,
加上Element Hiding Helper這個附屬,則可以阻擋像是yahoo首頁的文字廣告,蠻有效的。
2.All-in-One Gestures
這不裝真是對不起自己,這就是滑鼠手勢,IE的操作像是上一頁、下一頁、reload這些,
都要去按控制列的按鈕,不然就是得按熱鍵,裝上滑鼠手勢之後,
上一頁就是按著滑鼠右鍵往左邊畫過去,下一頁就是按著滑鼠右鍵往右邊畫過去,直覺好用啊!
只要動動滑鼠,閱覽器的操作都在控制之中!
3.All-in-One Sidebar
這讓閱覽器的邊緣多出一個控制視窗,可以用來顯示書籤或是RSS之類的,右邊的大區塊則是一般的網頁,
這用來取代常常得翻好幾層才能找到的一些控制項,而且還可以自由縮放,不會佔空間。
4.Drag de Go
這又是另一項必裝的經典,原名是Drag & Go,顧名思義就是拖了就跑,這個套件提供兩個主要功用,
一個是將文字反白之後拖出來,會用預設的搜尋網頁搜尋文字,
像是我如果反白 Ubuntu 然後往外一拖,我的閱覽器就自動開啟一個分頁,分頁內容是用Google搜尋Ubuntu,
如果反白的是http://這樣的網址,則會將網址開啟在新的分頁上,
另一個功用則是拖出連結,包括超連結的網址或是圖片,網址會開分頁,圖片則會另存新檔,
Drag & Go有不少改進版本,日本版則可以設定拖上下左右個有不同的功能,相當好用。
5.Foxmarks Bookmark Synchronizes
裝上這個套件,申請一個帳號,他會將你的書籤上傳到一個伺服器上存放,
這個在重新安裝閱覽器的時候特別好用,當然也可以用Google書籤這種網路書籤。
6.McAfee SiteAdvisor
這是一個防毒軟體的網頁服務,他可以即時的掃瞄目前的網址,還有超連結網址是否危險,
像是在Google上搜尋之後,有一些簡體網站就會出現警告說明危險,這就讓人有所警惕不要去開。
7.Greasemonkey
這個也是必裝的,詳情之前寫過。
8.Sage CE
這是RSS讀取器,CE是中文改版,好用。
9. 新同文堂
簡轉繁的工具,雖然我不會排斥簡體字,但是有時候看不懂就可以打開來用。
10. Right Encoding
Firefox系列沒有提供網頁編碼的更換,真是詭異,裝上這個才有更換的功能。
還有一些像是Fasterfox、Gmail manager、Download Statusbar、Google Notebook、Google Toolbar、Show Image,則是看個人要不要裝了。
原因就在那一堆可以讓網頁閱覽器功能更便利更多功能的擴充套件,
再加上Firefox不如IE那麼受到悲慘世界的攻擊,安全性比較好,
讓我沒什麼理由再用IE,即使是IE7也一樣。
安裝Netscape 9之後,就是要安裝跟Firefox 2一樣的套件,用起來順手多了。
1.Adblock plus & Element Hiding Helper
這算是經典套件之一了,用來阻擋絕大部分的網頁廣告,包括一些彈出式的視窗廣告,通通檔下來,
加上Element Hiding Helper這個附屬,則可以阻擋像是yahoo首頁的文字廣告,蠻有效的。
2.All-in-One Gestures
這不裝真是對不起自己,這就是滑鼠手勢,IE的操作像是上一頁、下一頁、reload這些,
都要去按控制列的按鈕,不然就是得按熱鍵,裝上滑鼠手勢之後,
上一頁就是按著滑鼠右鍵往左邊畫過去,下一頁就是按著滑鼠右鍵往右邊畫過去,直覺好用啊!
只要動動滑鼠,閱覽器的操作都在控制之中!
3.All-in-One Sidebar
這讓閱覽器的邊緣多出一個控制視窗,可以用來顯示書籤或是RSS之類的,右邊的大區塊則是一般的網頁,
這用來取代常常得翻好幾層才能找到的一些控制項,而且還可以自由縮放,不會佔空間。
4.Drag de Go
這又是另一項必裝的經典,原名是Drag & Go,顧名思義就是拖了就跑,這個套件提供兩個主要功用,
一個是將文字反白之後拖出來,會用預設的搜尋網頁搜尋文字,
像是我如果反白 Ubuntu 然後往外一拖,我的閱覽器就自動開啟一個分頁,分頁內容是用Google搜尋Ubuntu,
如果反白的是http://這樣的網址,則會將網址開啟在新的分頁上,
另一個功用則是拖出連結,包括超連結的網址或是圖片,網址會開分頁,圖片則會另存新檔,
Drag & Go有不少改進版本,日本版則可以設定拖上下左右個有不同的功能,相當好用。
5.Foxmarks Bookmark Synchronizes
裝上這個套件,申請一個帳號,他會將你的書籤上傳到一個伺服器上存放,
這個在重新安裝閱覽器的時候特別好用,當然也可以用Google書籤這種網路書籤。
6.McAfee SiteAdvisor
這是一個防毒軟體的網頁服務,他可以即時的掃瞄目前的網址,還有超連結網址是否危險,
像是在Google上搜尋之後,有一些簡體網站就會出現警告說明危險,這就讓人有所警惕不要去開。
7.Greasemonkey
這個也是必裝的,詳情之前寫過。
8.Sage CE
這是RSS讀取器,CE是中文改版,好用。
9. 新同文堂
簡轉繁的工具,雖然我不會排斥簡體字,但是有時候看不懂就可以打開來用。
10. Right Encoding
Firefox系列沒有提供網頁編碼的更換,真是詭異,裝上這個才有更換的功能。
還有一些像是Fasterfox、Gmail manager、Download Statusbar、Google Notebook、Google Toolbar、Show Image,則是看個人要不要裝了。
Netscape 9.0b1
說起Netscape就想起了,這是Windows 95/98時代相當火紅的網頁閱覽器呢!
當初的IE是非常爛的,那個時候的微軟並不看重IE,以至於Netscape搶了先機,
後來微軟積極的打壓Netscape,並且開發新的IE,然後不顧托拉斯法,寧願罰錢也要在系統上附帶IE,
才把當初市占率超高的Netscape,打到現在連名字都不一定有人聽過的地步,
不過各位看官也知道,之後的微軟又擺爛了,IE6經過3年還是5年的沒有更新過,一直到現在才出了IE7,
而出IE7也就是跟當年一樣,感受到了Firefox的市占率影響,真是狗改不了吃屎啊......
Netscape就這麼在暗地裡潛伏了好幾年,接著冒出了一個讓人興奮的產品!
Netscape 9.0b1 !
Netscape 9.ob1目前應該還是屬於測試的版本,但是已經是相當不錯的版本了,
這個版本有幾個特性:
1.修正常見的輸入錯誤
如果輸入了googlecom,NS9會自動辨識成google.com
2.Link Pad
這是一個網址暫存區,如果有些網站不想放在我的最愛裡,只是想記下來等一下再看,
就可以抓到Link Pad放著,看完之後隨時可以清除。
3.Mini Browser
NS9多附贈了一個小閱覽器,其實是在Sidebar的部份多打開一個閱覽器,
這讓許多需要做比對或是同時看兩個網頁的狀況得到幫助。
4.相容Firefox 2的擴充套件
天啊!沒有什麼比這個再興奮的了!這不就變成第二個Firefox了嗎? XD
除了第四項之外,其他的因素也不是什麼很大的強項,那用NS還不如用Fx嗎?
根據其他玩家的測試,Fx緊咬著記憶體不放的缺點,並沒有在NS上看到,NS會隨著關閉分頁而釋放記憶體,
這算是最大的不同點,也算是一個取代Fx的好理由,
另外程式開啟速度還有網頁開啟速度,有人說都比Fx快,也有人說沒差,我是覺得快一些,
原來NS9跟Fx2用的是同樣的引擎,這才會連套件都可以互通,有人說NS9是特製版的Fx2,應該是沒錯,
不過感覺上NS9在最佳化方面的確是做的比Fx2來的好,官方Fx2還比不上許多第3方優化版本呢。
Windows上要安裝NS9,還是簡簡單單的點兩下安裝就可以了,
Linux上就「稍稍的」困難一點,不過不必configure不必make,我就覺得很簡單了,
下載了Linux專用壓縮包之後,解壓縮到任何目錄底下,然後執行下面的動作,
sudo mv navigator/ /usr/local/
sudo ln -s /usr/local/navigator/navigator /usr/local/bin/navigator
sudo ln -s /usr/lib/mozilla/plugins/* /usr/local/navigator/plugins/
這就讓NS9跟Fx2共用Plugins了!
接著在終端機執行navigator,或是直接建立啟動圖示就可以了~
基本上除了安裝Gmail manager需要解除相容性檢查之外,其他的Fx2套件都可以簡單裝上,
解除相容性檢查:
1.在網址列輸入about:config
2.新增一個Boolean
3.內容是extensions.checkCompatibility選擇false
這個設定在使用者重新開啟相容性檢查之後,就會消失掉....
目前唯一的缺點則是,字型好像無法更改....
要移除的話,則是執行
sudo rm -rf /usr/local/navigator
sudo rm /usr/local/bin/navigator
就可以了....
當初的IE是非常爛的,那個時候的微軟並不看重IE,以至於Netscape搶了先機,
後來微軟積極的打壓Netscape,並且開發新的IE,然後不顧托拉斯法,寧願罰錢也要在系統上附帶IE,
才把當初市占率超高的Netscape,打到現在連名字都不一定有人聽過的地步,
不過各位看官也知道,之後的微軟又擺爛了,IE6經過3年還是5年的沒有更新過,一直到現在才出了IE7,
而出IE7也就是跟當年一樣,感受到了Firefox的市占率影響,真是狗改不了吃屎啊......
Netscape就這麼在暗地裡潛伏了好幾年,接著冒出了一個讓人興奮的產品!
Netscape 9.0b1 !
Netscape 9.ob1目前應該還是屬於測試的版本,但是已經是相當不錯的版本了,
這個版本有幾個特性:
1.修正常見的輸入錯誤
如果輸入了googlecom,NS9會自動辨識成google.com
2.Link Pad
這是一個網址暫存區,如果有些網站不想放在我的最愛裡,只是想記下來等一下再看,
就可以抓到Link Pad放著,看完之後隨時可以清除。
3.Mini Browser
NS9多附贈了一個小閱覽器,其實是在Sidebar的部份多打開一個閱覽器,
這讓許多需要做比對或是同時看兩個網頁的狀況得到幫助。
4.相容Firefox 2的擴充套件
天啊!沒有什麼比這個再興奮的了!這不就變成第二個Firefox了嗎? XD
除了第四項之外,其他的因素也不是什麼很大的強項,那用NS還不如用Fx嗎?
根據其他玩家的測試,Fx緊咬著記憶體不放的缺點,並沒有在NS上看到,NS會隨著關閉分頁而釋放記憶體,
這算是最大的不同點,也算是一個取代Fx的好理由,
另外程式開啟速度還有網頁開啟速度,有人說都比Fx快,也有人說沒差,我是覺得快一些,
原來NS9跟Fx2用的是同樣的引擎,這才會連套件都可以互通,有人說NS9是特製版的Fx2,應該是沒錯,
不過感覺上NS9在最佳化方面的確是做的比Fx2來的好,官方Fx2還比不上許多第3方優化版本呢。
Windows上要安裝NS9,還是簡簡單單的點兩下安裝就可以了,
Linux上就「稍稍的」困難一點,不過不必configure不必make,我就覺得很簡單了,
下載了Linux專用壓縮包之後,解壓縮到任何目錄底下,然後執行下面的動作,
sudo mv navigator/ /usr/local/
sudo ln -s /usr/local/navigator/navigator /usr/local/bin/navigator
sudo ln -s /usr/lib/mozilla/plugins/* /usr/local/navigator/plugins/
這就讓NS9跟Fx2共用Plugins了!
接著在終端機執行navigator,或是直接建立啟動圖示就可以了~
基本上除了安裝Gmail manager需要解除相容性檢查之外,其他的Fx2套件都可以簡單裝上,
解除相容性檢查:
1.在網址列輸入about:config
2.新增一個Boolean
3.內容是extensions.checkCompatibility選擇false
這個設定在使用者重新開啟相容性檢查之後,就會消失掉....
目前唯一的缺點則是,字型好像無法更改....
要移除的話,則是執行
sudo rm -rf /usr/local/navigator
sudo rm /usr/local/bin/navigator
就可以了....
2007年6月6日 星期三
古墓奇兵
古墓奇兵出了個十週年紀念版,把整個一代重新製作過,聽起來就心癢癢的~
古墓奇兵也算是長青級的遊戲了,當年我買的一代還是用Voodoo卡跑的,那時候玩起來真是新鮮,
畢竟市面上這麼重視動作解謎的遊戲幾乎等於零,看著蘿菈這種體育健將般的動作,真是讓人羨慕 XD
當初買的一代我記得根本沒破關,可能是那邊卡住了,然後就一直沒玩,然後就刪了 =.="
這重新製作過的 一代不但還原了古墓奇兵最原始的風貌,而且還融入了七代的優點,讓這重製版更有味道,
加入了一代沒有的勾繩,解放了原本一代僅有的背面視角,各種一代之後才加入的動作模式,
說這是古墓八代也不足為奇!
畫面的大躍進自然是不必提了,將一代古墓廢墟的氣氛醞釀到極致,各種光影的呈現,加上HDR的效果,
玩起來delay delay也是很爽的 XD
完全攻略
古墓奇兵也算是長青級的遊戲了,當年我買的一代還是用Voodoo卡跑的,那時候玩起來真是新鮮,
畢竟市面上這麼重視動作解謎的遊戲幾乎等於零,看著蘿菈這種體育健將般的動作,真是讓人羨慕 XD
當初買的一代我記得根本沒破關,可能是那邊卡住了,然後就一直沒玩,然後就刪了 =.="
這重新製作過的 一代不但還原了古墓奇兵最原始的風貌,而且還融入了七代的優點,讓這重製版更有味道,
加入了一代沒有的勾繩,解放了原本一代僅有的背面視角,各種一代之後才加入的動作模式,
說這是古墓八代也不足為奇!
畫面的大躍進自然是不必提了,將一代古墓廢墟的氣氛醞釀到極致,各種光影的呈現,加上HDR的效果,
玩起來delay delay也是很爽的 XD
完全攻略
2007年5月29日 星期二
Wink
Wink是一個螢幕擷取程式,但是跟一般的螢幕擷取程式不同的是,他加入了後製功能。
Windows上也有螢幕擷取功能,陽春到不行,一次只能擷取一張,而且還得自己貼到小畫家上,
Ubuntu就好一點,會自動生成png檔,也會自動編號,可以連續擷取,但是也僅僅如此而已,
一般的螢幕擷取程式大多也就是多了可以設定擷取的螢幕範圍跟一些名稱設定,
而Wink除了單張螢幕擷取功能之外,還多了動態擷取,動態擷取會做成Flash的型態,
而Wink的後製功能則除了塗鴉修改之外,附註功能還增加圖片連結,在Flash中更可以做成暫停提示,
簡單的運用方式,在Wink自帶的教學裡就有很詳細的說明,Wink是一款很好的教學製作軟體。
Windows版的直接安裝就可以用了,Ubuntu版則是複雜一點,
Ubuntu版可以在Synaptic裡找到,目前版本1.5,與官方提供的一致,
安裝完後,sudo gedit /usr/bin/wink,
在exec /usr/lib/wink/wink "${@}"上方加入
export GTK_IM_MODULE=XIM
export LANG=en_GB.UTF-8
才能正常啟動,而使用的時候必須將NumLock取消,才能正常擷圖。
Windows上也有螢幕擷取功能,陽春到不行,一次只能擷取一張,而且還得自己貼到小畫家上,
Ubuntu就好一點,會自動生成png檔,也會自動編號,可以連續擷取,但是也僅僅如此而已,
一般的螢幕擷取程式大多也就是多了可以設定擷取的螢幕範圍跟一些名稱設定,
而Wink除了單張螢幕擷取功能之外,還多了動態擷取,動態擷取會做成Flash的型態,
而Wink的後製功能則除了塗鴉修改之外,附註功能還增加圖片連結,在Flash中更可以做成暫停提示,
簡單的運用方式,在Wink自帶的教學裡就有很詳細的說明,Wink是一款很好的教學製作軟體。
Windows版的直接安裝就可以用了,Ubuntu版則是複雜一點,
Ubuntu版可以在Synaptic裡找到,目前版本1.5,與官方提供的一致,
安裝完後,sudo gedit /usr/bin/wink,
在exec /usr/lib/wink/wink "${@}"上方加入
export GTK_IM_MODULE=XIM
export LANG=en_GB.UTF-8
才能正常啟動,而使用的時候必須將NumLock取消,才能正常擷圖。
2007年5月25日 星期五
Google 文件
Google是間很有主見的公司,他已經慢慢實現了所謂的網路電腦,
除了最有影響力的網路搜尋之外,「Google文件」服務當然就不能不提了。
Google在網路上提供了兩項目前辦公室最常用到的工具,
一個是word另一個是excel,不過這是微軟的工具名稱,
google上稱為「文件」跟「試算表」,簡單易懂。
除了最有影響力的網路搜尋之外,「Google文件」服務當然就不能不提了。
Google在網路上提供了兩項目前辦公室最常用到的工具,
一個是word另一個是excel,不過這是微軟的工具名稱,
google上稱為「文件」跟「試算表」,簡單易懂。
Google文件登入畫面
Google「文件」
Google「試算表」
這兩項工具就不必特別介紹了,使用起來就跟微軟Office上的word、excel大同小異,
雖然介面是英文的,但是中文可以正常輸入,沒有問題。
Google發揮了網路特有的功能,這兩項工具都可以有多帳號共筆,
也就是說,可以讓作者邀請特定的人,讓這些人參與編輯文件,
沒有受到邀請的人只能觀看,不能進行編輯,這有幾個好處,
一來不怕文件被人亂改,二來需要他人進行協助編輯時不怕格式亂掉,也不怕傳檔出錯,
當然不必帶著文件到處跑,或者怕別人Email收不到等等的問題也都沒了,
只要能連上網,就能看到文件,只要有Google帳號並且受到邀請,就能進行編輯。
另一個好處是,Google文件提供了微軟的.doc文件、OpenOffice的.odt文件,
或是各類文字編輯文件的上傳以及互相轉換,由於微軟的.doc毒害已經很深,
很多人都不願意承認word的文件.doc其實是很差勁的,連word自家都有不相容的問題,
更別提其他開放式工具與word的文件相容性,
而悲慘的是幾乎大部分的公司行號還是以.doc作為主要的文件格式,
這時候Google文件的上傳功能便可以進行文件格式的轉換,
像是OpenOffice的.odt格式便可以上傳,然後轉換成為.doc,具網友實驗,格式很正常,
當然不只有轉成.doc的功能而已,試算表也可以進行相互間的轉換,算是另一種方便吧。
最後還是期待他能有中文介面,雖然英文介面實在沒差,
但是對很多「看到英文就會死」的人來說,中文介面是一股很大的推廣力。
Google「試算表」
這兩項工具就不必特別介紹了,使用起來就跟微軟Office上的word、excel大同小異,
雖然介面是英文的,但是中文可以正常輸入,沒有問題。
Google發揮了網路特有的功能,這兩項工具都可以有多帳號共筆,
也就是說,可以讓作者邀請特定的人,讓這些人參與編輯文件,
沒有受到邀請的人只能觀看,不能進行編輯,這有幾個好處,
一來不怕文件被人亂改,二來需要他人進行協助編輯時不怕格式亂掉,也不怕傳檔出錯,
當然不必帶著文件到處跑,或者怕別人Email收不到等等的問題也都沒了,
只要能連上網,就能看到文件,只要有Google帳號並且受到邀請,就能進行編輯。
另一個好處是,Google文件提供了微軟的.doc文件、OpenOffice的.odt文件,
或是各類文字編輯文件的上傳以及互相轉換,由於微軟的.doc毒害已經很深,
很多人都不願意承認word的文件.doc其實是很差勁的,連word自家都有不相容的問題,
更別提其他開放式工具與word的文件相容性,
而悲慘的是幾乎大部分的公司行號還是以.doc作為主要的文件格式,
這時候Google文件的上傳功能便可以進行文件格式的轉換,
像是OpenOffice的.odt格式便可以上傳,然後轉換成為.doc,具網友實驗,格式很正常,
當然不只有轉成.doc的功能而已,試算表也可以進行相互間的轉換,算是另一種方便吧。
最後還是期待他能有中文介面,雖然英文介面實在沒差,
但是對很多「看到英文就會死」的人來說,中文介面是一股很大的推廣力。
2007年5月21日 星期一
Savage
要談Savage這個Game還真是不知道如何下手,
這個2003年夏天發售的遊戲,內容包含了即時戰略(RTS)、第1人稱射擊(FPS)以及市面上少有的第3人稱對砍(過去只有少量的幾款遊戲),同時還包含了RPG的升級元素,可以說是一個大集合的遊戲。
遊戲是以分邊對抗進行遊戲,每一邊需要有一個指揮官(Commander)進行指揮,Commander的遊戲畫面是一套標準的RTS,Commander可以藉此蓋建築物、研發武器以及最重要的指揮隊友進攻與防禦,Commander掌握著整個戰場的生死,是該在一開始就突擊敵方?前進到敵方最前線?或是先佔據幾個重要的據點?是應該阻擋敵方的攻勢?或是藉機繞道攻擊敵方主城?這都是Commander能夠掌握並且控制的資訊。
遊戲有經驗值系統,小兵可以經由砍殺、採礦、協助建築的到經驗值,經驗值達到一定程度之後就會升級,每一次升級都會增加一項加強,像是武器攻擊力加強或是穿上各式盔甲,等級越高小兵的基本能力就會越強,老兵一巴掌打死幾個新兵並不是妄想 XD
遊戲的進行相當的激烈,熱門的server通常都有40人以上在線,一場據點的對峙往往都是慘烈的,各式射擊武器齊發,前線不斷的有敵對砍殺,後援也不斷由據點出發,中後期獸族巨人與人類投石車、弩車大量出現,比起一般的戰爭遊戲是有過之無不及。
可惜的是,這款遊戲並沒有在台灣有一點點的名氣,相較於BF1942、BF2142或是其他的集體戰爭類遊戲,Savage不但不遜色更是超越許多,許多概念甚至在幾年後其他遊戲才加入,差別只在視覺上的新鮮而已。
目前這款遊戲已經是免費的,不但支援Windows還支援Linux,是因為這是OpenGL開發的,執行效率非常的高,推薦給有興趣的人。
這個2003年夏天發售的遊戲,內容包含了即時戰略(RTS)、第1人稱射擊(FPS)以及市面上少有的第3人稱對砍(過去只有少量的幾款遊戲),同時還包含了RPG的升級元素,可以說是一個大集合的遊戲。
遊戲是以分邊對抗進行遊戲,每一邊需要有一個指揮官(Commander)進行指揮,Commander的遊戲畫面是一套標準的RTS,Commander可以藉此蓋建築物、研發武器以及最重要的指揮隊友進攻與防禦,Commander掌握著整個戰場的生死,是該在一開始就突擊敵方?前進到敵方最前線?或是先佔據幾個重要的據點?是應該阻擋敵方的攻勢?或是藉機繞道攻擊敵方主城?這都是Commander能夠掌握並且控制的資訊。
Commander的畫面
除了Commander之外,其餘的人都是一個個的小兵,擔任小兵的隊友只有一個主要目的,那就是砍殺消滅敵方人員。但是小兵的功能卻不只是砍砍殺殺,如果對著礦石砍則是收集礦石,對著己方的建築物砍則是幫忙建築或是修復建築物。小兵攻擊的方式分為兩類,分別是砍殺跟射擊,在遊戲一開始,小兵們幾乎只能以手中的武器與敵方對砍,想要有射擊型武器必須仰賴Commander的研發,而射擊型武器都有彈數限制,所以當彈盡援絕的時候,手上的雙刀還是最好的伙伴。
遊戲有經驗值系統,小兵可以經由砍殺、採礦、協助建築的到經驗值,經驗值達到一定程度之後就會升級,每一次升級都會增加一項加強,像是武器攻擊力加強或是穿上各式盔甲,等級越高小兵的基本能力就會越強,老兵一巴掌打死幾個新兵並不是妄想 XD
遊戲的進行相當的激烈,熱門的server通常都有40人以上在線,一場據點的對峙往往都是慘烈的,各式射擊武器齊發,前線不斷的有敵對砍殺,後援也不斷由據點出發,中後期獸族巨人與人類投石車、弩車大量出現,比起一般的戰爭遊戲是有過之無不及。
可惜的是,這款遊戲並沒有在台灣有一點點的名氣,相較於BF1942、BF2142或是其他的集體戰爭類遊戲,Savage不但不遜色更是超越許多,許多概念甚至在幾年後其他遊戲才加入,差別只在視覺上的新鮮而已。
目前這款遊戲已經是免費的,不但支援Windows還支援Linux,是因為這是OpenGL開發的,執行效率非常的高,推薦給有興趣的人。
加入LineBuzz
Blog真是一個實現文字交流的地方,
在過去架一個網站,得要熟悉HTML,或是善用Dreaweaver之類的工具,
自從Blog興起,各大網路公司推出免費blog之後,
架設一個專屬個人的網站似乎也沒那麼困難了,
而每個網站的交流也不再像是一個連結那麼的簡單,
各項資訊不再是呆在一個網站裡,一篇文章發表,
一瞬間就可能同時出現在許多的網站裡,網路真是有無限的可能呢!
LineBuzz這個鑲嵌語法可以讓blog的觀看者,
在感到有意見的文字片段上加上自己的意見,
有別於過去發表意見只能在文章的最後,
LineBuzz讓blog的訪客,更能夠對文章提出詳細的意見。
先在LineBuzz的網頁註冊一個帳號,
因為每個人的發言都將存在LineBuzz的個人的紀錄裡,
註冊之後,在有加入LineBuzz語法的Blog上,
反白有意見的文字片段,點選跳出來的Post an inline comment?
就可以輸入自己的意見,有意見的文字片段下面會出現黑點線,
讓觀看者知道這裡有其他訊息,相當方便!
沒有註冊的人則可以直接觀看別人的意見,只是不能發表而已。
在過去架一個網站,得要熟悉HTML,或是善用Dreaweaver之類的工具,
自從Blog興起,各大網路公司推出免費blog之後,
架設一個專屬個人的網站似乎也沒那麼困難了,
而每個網站的交流也不再像是一個連結那麼的簡單,
各項資訊不再是呆在一個網站裡,一篇文章發表,
一瞬間就可能同時出現在許多的網站裡,網路真是有無限的可能呢!
LineBuzz這個鑲嵌語法可以讓blog的觀看者,
在感到有意見的文字片段上加上自己的意見,
有別於過去發表意見只能在文章的最後,
LineBuzz讓blog的訪客,更能夠對文章提出詳細的意見。
先在LineBuzz的網頁註冊一個帳號,
因為每個人的發言都將存在LineBuzz的個人的紀錄裡,
註冊之後,在有加入LineBuzz語法的Blog上,
反白有意見的文字片段,點選跳出來的Post an inline comment?
就可以輸入自己的意見,有意見的文字片段下面會出現黑點線,
讓觀看者知道這裡有其他訊息,相當方便!
沒有註冊的人則可以直接觀看別人的意見,只是不能發表而已。
2007年5月19日 星期六
GreaseMonkey
Greasemonkey是Firefox上的一個套件,
他可以讓firefox在load完網頁之後,再執行使用者自訂的Javascript,
這表示可以讓使用者改變網站原有的功能,
例如在Youtube影片網頁上加上download功能,
或是改變Google的logo,甚至增加Gmail所沒有的功能,
這一切只要裝上Greasemokney並且安裝適合的Script就可以做到。
會裝上Greasemonkey的主要原因是,有人寫出了btchina的script,
firefox無法正常觀看跟下載btchina是很多人長期的困擾,
在Ubuntu上即使使用wine+ies4linux一樣不能正常下載,
而目前這個稱為最終版本的btchina script完全解決了這個問題,
無論是觀看或是下載都可以很正常的執行,真是太棒了!
他可以讓firefox在load完網頁之後,再執行使用者自訂的Javascript,
這表示可以讓使用者改變網站原有的功能,
例如在Youtube影片網頁上加上download功能,
或是改變Google的logo,甚至增加Gmail所沒有的功能,
這一切只要裝上Greasemokney並且安裝適合的Script就可以做到。
會裝上Greasemonkey的主要原因是,有人寫出了btchina的script,
firefox無法正常觀看跟下載btchina是很多人長期的困擾,
在Ubuntu上即使使用wine+ies4linux一樣不能正常下載,
而目前這個稱為最終版本的btchina script完全解決了這個問題,
無論是觀看或是下載都可以很正常的執行,真是太棒了!
Thinkature.com
Thinkature是個很有趣的網站,一個多人線上會議系統,
Thinkature在網頁上提供一個平台,讓同時登入這個平台的人,
能夠即時性的發表自己的意見,並且很明確的表示給其他人看。
由Thinkature的首頁就可以看到他是如何做到的,
Thinkature在平台上提供了六項工具,
分別是標籤、圖片、繪圖、焦點、文字對話以及語音對話,
一開始最明顯的就是標籤功能,他可以讓使用者在平台上,
任意的增減移動標籤紙,標籤的內容支援中文,
平台上同時允許使用者上傳或是連結圖片,
而繪圖功能更是一般人開會時不可少的塗塗寫寫功能,
當大家都有意見發表時,應該從哪一個焦點開始呢?
使用焦點功能可以提醒所有人,
而開會最重要的是對話,Thinkature提供了語音對話,
沒有麥克風的則可以使用文字對話。
雖然從台灣連到Thinkature有點lag,
但是這個平台的確提供了一個很有用的作業環境,
連繫這個越來越小的世界裡的人,讓溝通更自由。
Thinkature在網頁上提供一個平台,讓同時登入這個平台的人,
能夠即時性的發表自己的意見,並且很明確的表示給其他人看。
由Thinkature的首頁就可以看到他是如何做到的,
Thinkature在平台上提供了六項工具,
分別是標籤、圖片、繪圖、焦點、文字對話以及語音對話,
一開始最明顯的就是標籤功能,他可以讓使用者在平台上,
任意的增減移動標籤紙,標籤的內容支援中文,
平台上同時允許使用者上傳或是連結圖片,
而繪圖功能更是一般人開會時不可少的塗塗寫寫功能,
當大家都有意見發表時,應該從哪一個焦點開始呢?
使用焦點功能可以提醒所有人,
而開會最重要的是對話,Thinkature提供了語音對話,
沒有麥克風的則可以使用文字對話。
雖然從台灣連到Thinkature有點lag,
但是這個平台的確提供了一個很有用的作業環境,
連繫這個越來越小的世界裡的人,讓溝通更自由。
2007年5月16日 星期三
鬼吹燈
終於把「鬼吹燈」這厚厚的四大本給看完了,
還沒看之前,只是聽到媒體說好萊塢有意要拍成電影,
於是在逛書局的時候順道拿起來翻一翻,沒想到一翻就上癮了!
之前在大陸就聽到同事說,其實大陸人寫的小說很好看,
尤其是歷史劇情類的,看了鬼吹燈我才知道為什麼,
是大陸人的口吻,保留了很多的傳統語詞,就像鄉音跟俚語那樣,
讓看的人覺得相當的寫實,很容易融入其中。
鬼吹燈描述的是盜墓的故事,原本以為不過就是挖開墳墓,有什麼好說的?
原來作者加入了很多迷信跟傳說,還有相當多的奇珍異獸,
將每個橋段描述的活靈活現的,
拍成影片的話,絕對比印地安那瓊斯系列好看!
與其說是單純的盜墓,不如說是一場一場的大冒險!
而且絕無冷場,讓人愛不釋手,我就是因為這樣好幾次看到天亮 =.="
推薦「鬼吹燈」!
還沒看之前,只是聽到媒體說好萊塢有意要拍成電影,
於是在逛書局的時候順道拿起來翻一翻,沒想到一翻就上癮了!
之前在大陸就聽到同事說,其實大陸人寫的小說很好看,
尤其是歷史劇情類的,看了鬼吹燈我才知道為什麼,
是大陸人的口吻,保留了很多的傳統語詞,就像鄉音跟俚語那樣,
讓看的人覺得相當的寫實,很容易融入其中。
鬼吹燈描述的是盜墓的故事,原本以為不過就是挖開墳墓,有什麼好說的?
原來作者加入了很多迷信跟傳說,還有相當多的奇珍異獸,
將每個橋段描述的活靈活現的,
拍成影片的話,絕對比印地安那瓊斯系列好看!
與其說是單純的盜墓,不如說是一場一場的大冒險!
而且絕無冷場,讓人愛不釋手,我就是因為這樣好幾次看到天亮 =.="
推薦「鬼吹燈」!
2007年5月15日 星期二
Google 筆記本
Google的確是一家創意十足又面面俱到的公司,
在推出線上辦公工具「Google文件」之後,又推出了「Google筆記本」,
如果只是一般的線上網頁式的筆記本那就罷了,沒什麼特色,
但是他卻可以結合閱覽器,可以讓使用者對瀏覽的資料立刻做筆記,
例如在某個網頁看到某項資料或一段文字,立刻剪輯到筆記本,
同時筆記本會自動紀錄這個網頁的位置,讓使用者查詢起來方便許多,
一般來說,如果看到某個網頁很喜歡,通常會mark起來,
但是久了以後就忘了那是幹嘛的?也許特定的目的?
也許哪一段文字的出處?
用筆記本來紀錄就比bookmark來的實際,
更別說是要對網站下一些評論就更方便了。
「Google筆記本」同時也在使用者Google帳號底下增加一個服務,
將個人的筆記內容收納到Google伺服機上,可以方便進行編輯,
同時還不必擔心資料從電腦裡遺失,相當方便。
連結:Google筆記本
在推出線上辦公工具「Google文件」之後,又推出了「Google筆記本」,
如果只是一般的線上網頁式的筆記本那就罷了,沒什麼特色,
但是他卻可以結合閱覽器,可以讓使用者對瀏覽的資料立刻做筆記,
例如在某個網頁看到某項資料或一段文字,立刻剪輯到筆記本,
同時筆記本會自動紀錄這個網頁的位置,讓使用者查詢起來方便許多,
一般來說,如果看到某個網頁很喜歡,通常會mark起來,
但是久了以後就忘了那是幹嘛的?也許特定的目的?
也許哪一段文字的出處?
用筆記本來紀錄就比bookmark來的實際,
更別說是要對網站下一些評論就更方便了。
「Google筆記本」同時也在使用者Google帳號底下增加一個服務,
將個人的筆記內容收納到Google伺服機上,可以方便進行編輯,
同時還不必擔心資料從電腦裡遺失,相當方便。
連結:Google筆記本
2007年5月13日 星期日
夜城
這系列一開始引起我興趣的是那句「時間永遠停在凌晨3點」,
不用說這就代表了黑暗、狂歡、污穢、為所欲為這一類的夜生活感覺,
還沒看小說之前,想像的是這是一個哈利波特-like的世界,
不過看完之後會知道,這不但是個成人版的哈利波特,更是一個想像超越的世界。
主角有著詭異的身份,擁有唯一強大的能力,
但是書中人物畏懼的往往是他那連自己都不清楚的身份,
作者在書中極盡的將自己的幻想實現,但是卻沒有過於詳盡的描述,
如果跟「鬼吹燈」這一系列比起來,那「夜城」可能可以列為輕小說,
讀起來還蠻有「涼宮春日」的感覺,但是「涼宮春日」就真的更是輕小說了。
不用說這就代表了黑暗、狂歡、污穢、為所欲為這一類的夜生活感覺,
還沒看小說之前,想像的是這是一個哈利波特-like的世界,
不過看完之後會知道,這不但是個成人版的哈利波特,更是一個想像超越的世界。
主角有著詭異的身份,擁有唯一強大的能力,
但是書中人物畏懼的往往是他那連自己都不清楚的身份,
作者在書中極盡的將自己的幻想實現,但是卻沒有過於詳盡的描述,
如果跟「鬼吹燈」這一系列比起來,那「夜城」可能可以列為輕小說,
讀起來還蠻有「涼宮春日」的感覺,但是「涼宮春日」就真的更是輕小說了。
Ubuntu_Mount與Unmount ISO檔
在Windows裡,要將ISO檔還原成CD/DVD,
除非是燒出來,不然就是需要虛擬光碟程式,
但是在Ubuntu裡,可以直接透過Mount跟Umount指令,
讓ISO檔直接掛載到系統裡。
1.
在~/.gnome2/nautilus-scripts 底下建立空白檔案,
名稱為Mount,
內容如下:
#!/bin/bash
#
for I in "$*"
do
foo=`gksudo -u root -k -m "Enter your password for root terminal access" /bin/echo "got r00t?"`
sudo mkdir /media/"$I"
sudo mount -o loop -t iso9660 "$I" /media/"$I" && nautilus /media/"$I" --no-desktop
done
done
exit0
2.
同樣在~/.gnome2/nautilus-scripts 底下建立空白檔案,
名稱為Unmount,
內容如下:
#!/bin/bash
#
for I in "$*"
do
foo=`gksudo -u root -k -m "Enter your password for root terminal access" /bin/echo "got r00t?"`
sudo umount "$I" && zenity --info --text "Successfully unmounted /media/$I/" && sudo rmdir "/media/$I/"
done
done
exit0
3.
將這兩個檔案設定為可執行檔,重新啟動 X
透過以上步驟,以後只要在ISO檔上按右鍵,
選取「指令稿」的Mount或Unmount,
就可以輕鬆掛載/卸載ISO檔了。
參考文章
除非是燒出來,不然就是需要虛擬光碟程式,
但是在Ubuntu裡,可以直接透過Mount跟Umount指令,
讓ISO檔直接掛載到系統裡。
1.
在~/.gnome2/nautilus-scripts 底下建立空白檔案,
名稱為Mount,
內容如下:
#!/bin/bash
#
for I in "$*"
do
foo=`gksudo -u root -k -m "Enter your password for root terminal access" /bin/echo "got r00t?"`
sudo mkdir /media/"$I"
sudo mount -o loop -t iso9660 "$I" /media/"$I" && nautilus /media/"$I" --no-desktop
done
done
exit0
2.
同樣在~/.gnome2/nautilus-scripts 底下建立空白檔案,
名稱為Unmount,
內容如下:
#!/bin/bash
#
for I in "$*"
do
foo=`gksudo -u root -k -m "Enter your password for root terminal access" /bin/echo "got r00t?"`
sudo umount "$I" && zenity --info --text "Successfully unmounted /media/$I/" && sudo rmdir "/media/$I/"
done
done
exit0
3.
將這兩個檔案設定為可執行檔,重新啟動 X
透過以上步驟,以後只要在ISO檔上按右鍵,
選取「指令稿」的Mount或Unmount,
就可以輕鬆掛載/卸載ISO檔了。
參考文章
2007年5月11日 星期五
更換NEO面板
Blogger提供的預設面板都不是很理想,可悲的是我也看不懂怎麼去更改,
寫HTML也是一門需要鑽研的技術,基本上也是一種程式語言,
在發愁又閒逛的時候,無意中在PTT Blog版上看到這個面板,
不只是改改樣子,作者更是做出一項新技術,
可以讓文章的讀取時間大幅的縮短,
套用之後果然不同凡響,中間藍框的文章列表點選文章標題之後,
右邊的文章區會很快速的立刻顯現文章內容,
相對於一般的文章列表,好比左邊那個依照日期排列的部份,
點選之後,文章讀取的時間很明顯的比較長。
要安裝套用NEO面板很簡單,下面簡略的翻譯自原文
1.
備份原有的版面,在範本的項目裡選取修改 HTML,選取下載完整模版應該就可以了。
2.
在修改 HTML下,取消展開小裝置範本,不必詳看widget的內容,
然後將所有在之後的b:widget的項目都複製到一個文字檔裡,
原始文章說id=Blog1的不必複製,但是我遇到Header1重複的問題,
所以我也沒有複製Header1的部份。
3.
下載Neo面板
按右鍵另存上面的連結,也就是把neo.xml另存到電腦裡,
接著用文字編輯器打開neo.xml,將剛剛複製的一堆b:widget放到
之間,位置在靠近最下方的部份,儲存起來。
4.
在修改 HTML下,選擇上傳剛剛做好的neo.xml,如果出現
這種類似的畫面,那就是提醒你有錯誤,錯誤在於少了提示裏面的那幾個widget,
這時候千萬不要點選save,要選cancel,不然就會遺失掉widget,
這時候再回到原來保留下來的原始面板,去找遺失的b:widget,貼到第3步的那個位置就可以了,
確定上傳沒問題之後,還要再做調整。
5.
打開範本裡的網頁元素,
Posts跟Labels是Neo面板有的,另外可以加上Blog 存檔。
6.
在設定的網站提供裡切換為進階模式,儲存,
然後到格式裡,將文章的顯示數目調為1 文章,儲存。
經過以上調整,就是套用了neo這個面板了。
寫HTML也是一門需要鑽研的技術,基本上也是一種程式語言,
在發愁又閒逛的時候,無意中在PTT Blog版上看到這個面板,
不只是改改樣子,作者更是做出一項新技術,
可以讓文章的讀取時間大幅的縮短,
套用之後果然不同凡響,中間藍框的文章列表點選文章標題之後,
右邊的文章區會很快速的立刻顯現文章內容,
相對於一般的文章列表,好比左邊那個依照日期排列的部份,
點選之後,文章讀取的時間很明顯的比較長。
要安裝套用NEO面板很簡單,下面簡略的翻譯自原文
1.
備份原有的版面,在範本的項目裡選取修改 HTML,選取下載完整模版應該就可以了。
2.
在修改 HTML下,取消展開小裝置範本,不必詳看widget的內容,
然後將所有在之後的b:widget的項目都複製到一個文字檔裡,
原始文章說id=Blog1的不必複製,但是我遇到Header1重複的問題,
所以我也沒有複製Header1的部份。
3.
下載Neo面板
按右鍵另存上面的連結,也就是把neo.xml另存到電腦裡,
接著用文字編輯器打開neo.xml,將剛剛複製的一堆b:widget放到
/b:widget
跟
/b:section
之間,位置在靠近最下方的部份,儲存起來。
4.
在修改 HTML下,選擇上傳剛剛做好的neo.xml,如果出現
這種類似的畫面,那就是提醒你有錯誤,錯誤在於少了提示裏面的那幾個widget,
這時候千萬不要點選save,要選cancel,不然就會遺失掉widget,
這時候再回到原來保留下來的原始面板,去找遺失的b:widget,貼到第3步的那個位置就可以了,
確定上傳沒問題之後,還要再做調整。
5.
打開範本裡的網頁元素,
Posts跟Labels是Neo面板有的,另外可以加上Blog 存檔。
6.
在設定的網站提供裡切換為進階模式,儲存,
然後到格式裡,將文章的顯示數目調為1 文章,儲存。
經過以上調整,就是套用了neo這個面板了。
2007年5月8日 星期二
Ubuntu Beryl 桌面特效
微軟為Vista搞了個爛爛的桌面特效,
不但超耗資源,又不實用,
Linux上正火紅的Beryl才是炫又好用的3D桌面特效!
記得先確認顯示卡驅動程式有裝上,Ubuntu的或官方的都可以。
1.
sudo gedit /etc/apt/sources.list
加入
deb http://ubuntu.beryl-project.org/ feisty main
2.
在終端機裡輸入
wget http://ubuntu.beryl-project.org/root@lupine.me.uk.gpg -O- | sudo apt-key add -
sudo apt-get update
sudo apt-get dist-upgrade
3.
sudo apt-get install beryl emerald emerald-themes beryl-manager
4.
sudo gedit /etc/X11/xorg.conf
確定有下面幾個項目
Section "Screen"
Option "AddARGBGLXVisuals" "True"
Section "Device"
Option "TripleBuffer" "true"
Section "Extensions"
Option "Composite" "Enable"
EndSection
Device跟Extensions的部份不一定要加,
如果出現問題就把這兩個部份刪除試試看。
5.
在「系統」->「偏好設定」->「作業階段」裡的「初始啟動程式」,
新增一個名稱 beryl ,指令 beryl-manager
6.
重開機(我是建議重開機,不然也可以只用Ctrl+Alt+ backspace重開X)
不但超耗資源,又不實用,
Linux上正火紅的Beryl才是炫又好用的3D桌面特效!
記得先確認顯示卡驅動程式有裝上,Ubuntu的或官方的都可以。
1.
sudo gedit /etc/apt/sources.list
加入
deb http://ubuntu.beryl-project.org/ feisty main
2.
在終端機裡輸入
wget http://ubuntu.beryl-project.org/root@lupine.me.uk.gpg -O- | sudo apt-key add -
sudo apt-get update
sudo apt-get dist-upgrade
3.
sudo apt-get install beryl emerald emerald-themes beryl-manager
4.
sudo gedit /etc/X11/xorg.conf
確定有下面幾個項目
Section "Screen"
Option "AddARGBGLXVisuals" "True"
Section "Device"
Option "TripleBuffer" "true"
Section "Extensions"
Option "Composite" "Enable"
EndSection
Device跟Extensions的部份不一定要加,
如果出現問題就把這兩個部份刪除試試看。
5.
在「系統」->「偏好設定」->「作業階段」裡的「初始啟動程式」,
新增一個名稱 beryl ,指令 beryl-manager
6.
重開機(我是建議重開機,不然也可以只用Ctrl+Alt+ backspace重開X)
Ubuntu PPPoE
Ubuntu在DHCP下會自動偵測網路連結,
PPPoE寬頻撥接則需要手動設定。
sudo pppoeconf
注意提示輸入帳號 account 跟密碼 password
之後一直yes就行了。
設定過程中的最後一個問題是
「你是否要開機就自動連上網」
選yes的話就跟DHCP一樣開機就自動上網了。
PPPoE寬頻撥接則需要手動設定。
sudo pppoeconf
注意提示輸入帳號 account 跟密碼 password
之後一直yes就行了。
設定過程中的最後一個問題是
「你是否要開機就自動連上網」
選yes的話就跟DHCP一樣開機就自動上網了。
Ubuntu上安裝顯示卡驅動程式_Nvidia
Ubuntu上安裝Nvidia驅動程式有兩種,
一種是使用Ubuntu自帶的驅動程式,
另一種則是使用Nvidia官方的驅動程式,
sudo apt-get install nvidia-glx
sudo cp /etc/X11/xorg.conf /etc/X11/xorg.conf_backup
sudo nvidia-glx-config enable
2.
sudo gedit /etc/X11/xorg.conf
檢視
# Load "dri"
# Load "GLcore"
有沒有註解起來,
3.
然後確定有
Load "glx"
4.
接著把
Section "Device"
Identifier "NVIDIA Corporation NV34M [GeForce FX Go5200]"
Driver "nv"
BusID "PCI:1:0:0"
EndSection
改成
Section "Device"
Identifier "NVIDIA Corporation NV34M [GeForce FX Go5200]"
Driver "nvidia"
BusID "PCI:1:0:0"
Option "RenderAccel" "true"
Option "AllowGLXWithComposite" "true"
EndSection
5.
再察看
Section "Screen"
Identifier "Default Screen"
Device "NVIDIA Corporation NV34M [GeForce FX Go5200]"
Monitor "Generic Monitor"
DefaultDepth 24
6.
儲存之後,重開機即可。
2. Nvidia官方驅動程式
1.
首先先到http://www.nvidia.com下載for i386的驅動程式,
假設為NVIDIA-Linux-x86-1.0-9755-pkg1.run
2.
接著如果已經裝了nvidia-glx,
那就 sudo apt-get --purge remove nvidia-glx
順便 sudo apt-get --purge remove nvidia-settings nvidia-kernel-common
3.
然後 sudo apt-get install linux-headers-$(uname -r) build-essential linux-restricted-modules-$(uname -r)
下載headers,安裝驅動時會用到,
sudo gedit /etc/default/linux-restricted-modules-common
在最下面最後面那個引號""中間填入nv
4.
sudo cp /etc/X11/xorg.conf /etc/X11/xorg.conf.backup
備份一下,以備不時之需。
5.
接著要離開桌面執行,按下Ctrl+Alt+F1,登入帳號密碼,
然後輸入 sudo /etc/init.d/gdm stop
接著到放9755 driver的目錄底下,
執行 sudo sh NVIDIA-Linux-x86-1.0-9755-pkg1.run
然後除了提醒要不要連到FTP選擇NO之外,其餘的yes/accept到底就是了。
6.
回到命令列之後,sudo reboot
7.
sudo gedit /etc/X11/xorg.conf
在Section "Screen"裡加上
Option "AllowGLXWithComposite" "True"
Option "AddARGBGLXVisuals" "True"
8.
在Section "Device"裡加上
Option "RenderAccel" "True"
Option "DisableGLXRootClipping" "true"
Option "BackStoring" "True"
Option "TripleBuffer" "true"
9.
最後添加
Section "Extensions"
Option "Composite" "Enable"
Option "RENDER" "Enable"
EndSection
10.
儲存後,重開機。
3. AGP取代AGPGART
這部份未必要做,
主要是有些3D game會要求使用正統的AGP而不是AGPGART。
1.
lsmod |grep -i agp
確認一下系統正在用的AGP模組,把他記下來。(例如 intel-agp)
2.
sudo gedit /etc/hotplug/blacklist
第一行填入 agpgart
第二行填入你剛剛記下來的模組(例如 intel-agp)
save 離開
3.
sudo gedit /etc/X11/xorg.conf
在Section "Device"下加入
Option "RenderAccel" "true"
Option "NvAGP" "1"
如果已經有了當然就不必加了。
4.
重開機 reboot
5.
dmesg |grep -i nvidia
看看有沒有類似下面的訊息
nvidia: module license 'NVIDIA' taints kernel.
NVRM: loading NVIDIA Linux x86 NVIDIA Kernel Module 1.0-6629 Wed Nov 3 13:12:51 PST 2004
如果不成功,那就會出現the NVRM failed to load, AGPGART already loaded!
我是成功的,所以不成功之後怎麼做......我也不知道 XD
後記
有些卡比較舊的會需要使用自帶的或官方的legacy版本,
操作方式應該跟上面的沒有兩樣,
另外就是使用官方的驅動程式,
每當核心更新之後都需要重新安裝一次,是比較麻煩,
使用Ubuntu自帶的Nvidia-glx沒有這種困擾。
若是安裝nvidia-glx之後顯示有不對勁的地方,
可以參考官方驅動安裝的xorg.conf控制項填寫,
也許有效。
所謂的 nvidia-glx-legacy 版本是 Nvidia 1.0.7184
支援的顯示卡清單:http://www.nvidia.com.tw/object/1.0-7184_supported_products.html
一般的 nvidia-glx 版本是 Nvidia 1.0.9631
支援的顯示卡清單:http://www.nvidia.com.tw/object/IO_18897.html
最新的 nvidia-glx-new 版本是 Nvidia 1.0.9755
支援的顯示卡清單:http://www.nvidia.com.tw/object/IO_18897.html
glxinfo | grep render
如果返回 direct rendering: Yes, 則大致不用再修改 xorg.conf
參考文章:
1
2
3
4
5
一種是使用Ubuntu自帶的驅動程式,
另一種則是使用Nvidia官方的驅動程式,
兩種的差別在於官方程式對各種顯示的支援性(可能)比較好,
事實上如果沒有特殊需求,安裝Ubuntu自帶的就足夠了。1. Nvidia-glx
1.sudo apt-get install nvidia-glx
sudo cp /etc/X11/xorg.conf /etc/X11/xorg.conf_backup
sudo nvidia-glx-config enable
2.
sudo gedit /etc/X11/xorg.conf
檢視
# Load "dri"
# Load "GLcore"
有沒有註解起來,
3.
然後確定有
Load "glx"
4.
接著把
Section "Device"
Identifier "NVIDIA Corporation NV34M [GeForce FX Go5200]"
Driver "nv"
BusID "PCI:1:0:0"
EndSection
改成
Section "Device"
Identifier "NVIDIA Corporation NV34M [GeForce FX Go5200]"
Driver "nvidia"
BusID "PCI:1:0:0"
Option "RenderAccel" "true"
Option "AllowGLXWithComposite" "true"
EndSection
5.
再察看
Section "Screen"
Identifier "Default Screen"
Device "NVIDIA Corporation NV34M [GeForce FX Go5200]"
Monitor "Generic Monitor"
DefaultDepth 24
6.
儲存之後,重開機即可。
2. Nvidia官方驅動程式
1.
首先先到http://www.nvidia.com下載for i386的驅動程式,
假設為NVIDIA-Linux-x86-1.0-9755-pkg1.run
2.
接著如果已經裝了nvidia-glx,
那就 sudo apt-get --purge remove nvidia-glx
順便 sudo apt-get --purge remove nvidia-settings nvidia-kernel-common
3.
然後 sudo apt-get install linux-headers-$(uname -r) build-essential linux-restricted-modules-$(uname -r)
下載headers,安裝驅動時會用到,
sudo gedit /etc/default/linux-restricted-modules-common
在最下面最後面那個引號""中間填入nv
4.
sudo cp /etc/X11/xorg.conf /etc/X11/xorg.conf.backup
備份一下,以備不時之需。
5.
接著要離開桌面執行,按下Ctrl+Alt+F1,登入帳號密碼,
然後輸入 sudo /etc/init.d/gdm stop
接著到放9755 driver的目錄底下,
執行 sudo sh NVIDIA-Linux-x86-1.0-9755-pkg1.run
然後除了提醒要不要連到FTP選擇NO之外,其餘的yes/accept到底就是了。
6.
回到命令列之後,sudo reboot
7.
sudo gedit /etc/X11/xorg.conf
在Section "Screen"裡加上
Option "AllowGLXWithComposite" "True"
Option "AddARGBGLXVisuals" "True"
8.
在Section "Device"裡加上
Option "RenderAccel" "True"
Option "DisableGLXRootClipping" "true"
Option "BackStoring" "True"
Option "TripleBuffer" "true"
9.
最後添加
Section "Extensions"
Option "Composite" "Enable"
Option "RENDER" "Enable"
EndSection
10.
儲存後,重開機。
3. AGP取代AGPGART
這部份未必要做,
主要是有些3D game會要求使用正統的AGP而不是AGPGART。
1.
lsmod |grep -i agp
確認一下系統正在用的AGP模組,把他記下來。(例如 intel-agp)
2.
sudo gedit /etc/hotplug/blacklist
第一行填入 agpgart
第二行填入你剛剛記下來的模組(例如 intel-agp)
save 離開
3.
sudo gedit /etc/X11/xorg.conf
在Section "Device"下加入
Option "RenderAccel" "true"
Option "NvAGP" "1"
如果已經有了當然就不必加了。
4.
重開機 reboot
5.
dmesg |grep -i nvidia
看看有沒有類似下面的訊息
nvidia: module license 'NVIDIA' taints kernel.
NVRM: loading NVIDIA Linux x86 NVIDIA Kernel Module 1.0-6629 Wed Nov 3 13:12:51 PST 2004
如果不成功,那就會出現the NVRM failed to load, AGPGART already loaded!
我是成功的,所以不成功之後怎麼做......我也不知道 XD
後記
有些卡比較舊的會需要使用自帶的或官方的legacy版本,
操作方式應該跟上面的沒有兩樣,
另外就是使用官方的驅動程式,
每當核心更新之後都需要重新安裝一次,是比較麻煩,
使用Ubuntu自帶的Nvidia-glx沒有這種困擾。
若是安裝nvidia-glx之後顯示有不對勁的地方,
可以參考官方驅動安裝的xorg.conf控制項填寫,
也許有效。
所謂的 nvidia-glx-legacy 版本是 Nvidia 1.0.7184
支援的顯示卡清單:http://www.nvidia.com.tw/object/1.0-7184_supported_products.html
一般的 nvidia-glx 版本是 Nvidia 1.0.9631
支援的顯示卡清單:http://www.nvidia.com.tw/object/IO_18897.html
最新的 nvidia-glx-new 版本是 Nvidia 1.0.9755
支援的顯示卡清單:http://www.nvidia.com.tw/object/IO_18897.html
glxinfo | grep render
如果返回 direct rendering: Yes, 則大致不用再修改 xorg.conf
參考文章:
1
2
3
4
5
2007年5月6日 星期日
Ubuntu的磁區分割
Ubuntu在安裝時會顯示 / 磁區最好在3G以上,
但是事實上如果依照server分割的方式, / 並不需要那麼大,
依照使用近半年之後,目前各磁區的使用容量大小,
/ = 289.9 MB
/boot = 38.8 MB
/var =416.9 MB
/usr = 2.8GB
/home = 54.9GB
/ 跟 /boot 幾乎是不變的,
而/var在6.10直接升級成7.04時,
Ubuntu會將所需要的檔案都下載至這個磁區,
當時所需要下載的檔案大小一共是989MB,
所以除了一般使用外可能要預留版本更新的空間,
但是也可以用Gparted解決,
/usr裝載使用者常用的程式,除了初期安裝之外,
之後並沒有增加額外的程式,E-mail的信件也是存於此區,
/home則是使用量最大的磁區,所有使用者下載的,
自己安裝的檔案都會存在這個磁區,所以需要相當大的容量。
以個人使用而言,下次有機會重新安裝Ubuntu,
應該只要分割成 / 、 /home 、 swap 三個磁區,分別是
/ = 4.5GB ~ 5GB
/swap = 2GB
/home = 剩餘容量
如此易於管理。
但是事實上如果依照server分割的方式, / 並不需要那麼大,
依照使用近半年之後,目前各磁區的使用容量大小,
/ = 289.9 MB
/boot = 38.8 MB
/var =416.9 MB
/usr = 2.8GB
/home = 54.9GB
/ 跟 /boot 幾乎是不變的,
而/var在6.10直接升級成7.04時,
Ubuntu會將所需要的檔案都下載至這個磁區,
當時所需要下載的檔案大小一共是989MB,
所以除了一般使用外可能要預留版本更新的空間,
但是也可以用Gparted解決,
/usr裝載使用者常用的程式,除了初期安裝之外,
之後並沒有增加額外的程式,E-mail的信件也是存於此區,
/home則是使用量最大的磁區,所有使用者下載的,
自己安裝的檔案都會存在這個磁區,所以需要相當大的容量。
以個人使用而言,下次有機會重新安裝Ubuntu,
應該只要分割成 / 、 /home 、 swap 三個磁區,分別是
/ = 4.5GB ~ 5GB
/swap = 2GB
/home = 剩餘容量
如此易於管理。
訂閱:
文章 (Atom)